分享到微信
使用微信扫码将网页分享到微信

髌骨下方总是隐隐作痛?别忽略滑膜旁这块“缓冲小肉垫”!

膝部

如今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运动,许多人通过暴走、爬楼梯、深蹲等方式积极“动起来”,追求更高的步数或更强的训练,以增强身体活力。然而,有些人的膝盖却频频"报警"——膝盖下方隐隐作痛,走得久了酸胀发沉,下蹲时腿发软……不少人以为这只是练多了“累的”,歇一歇就好,但实际上,这可能是你膝盖内部的软组织在“抗议”。

膝盖不只是骨头,软组织同样重要

膝盖是个复杂的“活动轴承”,由多种骨骼、软骨、韧带和软组织共同构成。其中有一类重要但脆弱的软组织——滑膜,像润滑布一样裹在关节内部,分泌滑液,减少摩擦。频繁走动、爬楼、深蹲、姿势不当、关节老化或旧伤未愈,都会刺激滑膜,引发滑膜炎。

Image

滑膜炎并非特指一种疾病,而是膝关节软组织“过劳”的常见表现。在膝盖骨(髌骨)下方,还有一个更容易被忽略的“隐形受害者”——髌下脂肪垫。

髌下脂肪垫炎,膝盖前方的小“缓冲垫”出问题了

在我们膝盖的最前方、髌骨(膝盖骨)与胫骨之间,有一块不起眼但重要的软组织——髌下脂肪垫。它像“膝盖的小棉袄”,主要作用是缓冲压力、减少摩擦、保护膝关节。

Image

软组织最怕反复压迫和不当使用。当你日常运动强度过大,比如经常爬楼梯、深蹲、快走、负重训练,再加上穿着硬底鞋、走路姿势不当导致膝关节活动轨迹不正时,这块脂肪垫就可能在高频挤压下发生水肿、增厚,甚至炎症反应,进而发展为髌下脂肪垫炎。

髌下脂肪垫发炎有哪些典型表现?

髌下脂肪垫炎常常悄无声息地出现,很容易被误认为是“运动过度导致膝盖疲劳”,但其实它在积累慢性伤害:

  • 膝盖前下方隐隐作痛,按压时有酸胀感;
  • 上下楼、走远路、长时间活动时膝盖疼痛加重;
  • 蹲下像针扎,站起来时腿发软;
  • 有时还能摸到膝盖下方局部肿胀。

这些症状如果不加以重视,可能进一步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,甚至有可能形成慢性炎症。

Image

哪些人最容易出现髌下脂肪垫发炎?

髌下脂肪垫炎并非运动员的"专利",日常活动不当也可能中招,尤其以下几类人群要注意:

  1. 运动过量者:长期爬楼、频繁深蹲、快走等高频率膝关节活动者,髌下脂肪垫长期受压,容易劳损;
  2. 体重偏高者:体重越重,膝盖承受负担越大,髌下脂肪垫更容易受压伤;
  3. 走路姿势不当:如膝盖内扣、外翻,或者习惯性外八、内八走路者,都会导致膝关节受力不均,增加髌下脂肪垫损伤风险;
  4. 膝部有旧伤或疾病史者:如半月板损伤、髌骨脱位、滑膜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,髌下脂肪垫容易继发炎症;
  5. 鞋子不合适者:硬底鞋、缺乏缓震设计的鞋,在高频运动中会将冲击直接传导至膝关节,加剧软组织压力。

髌下脂肪垫炎怎么应对?先别慌,大多数都易恢复!

髌下脂肪垫炎大多数属于功能性损伤,早期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显著缓解,避免恶化。

保守治疗为主:

  1. 控制运动量:暂停高强度活动,如深蹲、暴走、爬楼等,避免进一步刺激膝盖;
  2. 冰敷+抬腿:冰敷髌骨下方,每次15-20分钟,一天2-3次,同时抬高腿部,有助减轻髌下脂肪垫肿胀。
  3. 护具+好鞋:使用护膝、运动肌贴等工具帮助分散膝盖压力;同时,尽量选择缓震、贴合脚型的运动鞋;
  4. 强化股四头肌:大腿前侧肌肉能减轻膝关节负担。推荐练习动作:靠墙静蹲(3组×30秒);直腿抬高(平躺抬腿,3组×15次)。

Image

  1. 物理治疗:如超声波、冲击波、激光理疗等辅助治疗,有助软组织恢复。

手术并不常见,但有标准指征

  • 膝盖明显肿胀、活动受限;
  • 影像学检查显示髌下脂肪垫纤维化、坏死;
  • 膝关节有明显机械性卡压、反复积液等情况。

医生可能建议进行关节镜微创手术清理病灶组织,术后通常恢复较快。

如何预防髌下脂肪垫炎复发?

等你膝盖缓过来,或者还没“中招”,这几点日常管理别忘了:

  • 步数适量:建议日常步行保持每天6000-10000步之间,避免运动负荷突然增加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指出:当步数达到约7,500步后,健康益处趋于稳定。
  • 注意行走姿势:步行或跑步时应避免膝盖内扣或外八字,以减少膝关节压力。
  • 选择合适的鞋:选择有缓震、柔软、贴合脚型的鞋,减轻膝关节负担。
  • 强化膝周肌肉:日常加强股四头肌等膝盖周围肌群训练,增强膝关节稳定性。
  • 膝盖疼痛要及时处理:出现膝盖疼痛应立即停止运动,采取冰敷和休息措施,避免硬撑。

美德瑞健康提示

我们当然鼓励大家多动多走路,但膝盖是你一辈子的资产,别让一时的热情变成持久的伤害。科学规划训练内容与强度,才能让你真正“走得远、动得久”。慢下来,是为了走得更远。

参考资源:

  1.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. (2021, September 14). How many steps for better health? NIH Research Matters. https://www.nih.gov/news-events/nih-research-matters/how-many-steps-better-health
本文仅为科普,不作为诊疗依据,个人情况请遵医嘱。如需转载请遵循CC版权协议正确标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