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坐的下车困扰:您是“噌”一下站起来,还是“哎哟”一声扶着腰?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:经过数小时纹丝不动的旅程,无论是飞机落地还是高铁到站,当周围人纷纷起身拿行李时,有的人却还在座位上,手撑着扶手半天起不来,脸上写满了痛苦,嘴里嘀咕一句——“哎呀,腿麻了,腰直不起来了!”别急着给自己扣上“未老先衰”的帽子,而是你的身体在长途旅行中悄悄上演了一出“大戏”。
为什么久坐后下车时容易“站不起来”?
其实大多数情况下,这并不是严重的问题,而是我们的身体在长时间固定姿势后,暂时“进入休眠状态”,突然要启动时有点“卡壳”。主要有这几个原因:
1. 骨骼和关节:像“门轴”一样需要润滑
久坐时,腰椎、颈椎和一些小关节一直保持同一个姿势,就像门轴没上油:
-
腰椎受压:长时间坐着让腰部承受压力,下车时突然要伸直,就会觉得酸胀。
-
小关节僵硬:关节周围韧带、滑囊缺少活动,像门轴没上油,一下子起身就会觉得“卡住”。
-
颈椎前倾:低头刷手机、窝着睡觉,颈椎关节和肌肉长时间受力,下车就会觉得脖子僵硬、肩膀发沉。
所以很多人下车的第一句话不是“终于到了”,而是“哎呦,腰不行了”。
2. 神经:信号传输“慢半拍”
长时间坐着,臀部和大腿会受到压迫,就好像电线被轻轻压住,信号传过去没那么快:
-
腿部麻木: 坐骨神经受压时,下肢会发麻。
-
走路发飘 :尤其腰椎间盘突出的人,下车时腿发麻、发酸,甚至走路发飘。
这种下车时站起来腿麻,主要原因就是神经在抗议。
3、肌肉:长时间“待机”,突然叫它工作
肌肉在久坐中最容易倦怠:
-
臀大肌休眠:坐着几乎用不到它,站起来时就容易腰酸腿软。
-
髋部肌肉缩短:坐姿让髋关节一直弯曲,髂腰肌、大腿前方肌肉长时间缩短,下车时要伸直,就像收紧的皮筋突然被拽开,腰髋立刻感觉僵硬。
-
腰背肌疲劳:竖脊肌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,下车时突然要发力,很容易痉挛,甚至“闪腰”。
所以很多人一到下车时会感觉腿发沉、发软,甚至一时使不上劲,其实是肌肉早已进入‘待机模式’。
4、血管:经济舱综合征的隐患
小腿肌肉平时在收缩时有帮助血液回流心脏的作用,但久坐时它们偷懒不工作:
-
轻度影响:出现小腿肿胀、发麻;
-
严重情况:可能形成下肢静脉血栓(DVT,俗称“经济舱综合征”),尤其是有静脉曲张或高凝状态的人,更需要警惕。
所以长途出行时,下肢循环问题同样不容忽视。
哪些人容易中招?
其实每个人久坐后都有可能遇到这种“小卡壳”,但有些人更容易:
-
中老年人: 随着岁月流转,肌肉力量自然减弱,关节的“零部件”开始老化,“润滑系统”效率降低,下车时自然更容易僵硬。
-
有基础疾病的人:如果你本身就有腰椎间盘突出、膝关节炎等问题,那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无疑是火上浇油,让老毛病的存在感更强。
-
久坐少动的人:平时缺乏锻炼,肌肉不够有力,关节灵活度差,下车时更容易“站不起来”。
如何避免“下车站不起来”?
1. 动一动
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,每隔1–2小时尽量活动一下。条件允许,可以起身走走、伸展四肢;条件受限,也可以在座位上完成一些“小动作”:
-
踝泵运动(大腿伸展,下肢放松,进行趾屈,即脚尖向下伸;再做背屈,即脚尖向上勾,最后做踝关节360度环绕,此为一组动作);
-
伸直双腿,轻轻收缩和放松小腿、大腿肌肉;
-
在座位上伸懒腰、转动肩颈。
这些动作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,减少麻木、僵硬,也有助于预防“经济舱综合征”。
2. 调整坐姿:
在旅途中,坐姿直接决定了腰椎和颈椎所承受的压力。乘车时,腰后放个小靠垫,减少腰椎压力;坐着的时候,尽可能避免交叉双腿;另外,建议不要一直低头玩手机,偶尔抬头看看窗外。
3. 选择舒适穿着:
长途旅途中,最好穿宽松的衣物和鞋子,避免衣物过紧造成血液循环受限。
4. 有基础病的人更要注意:
如果你平时就有腰椎病、颈椎病或下肢静脉曲张等问题,出行前应听取医生建议,必要时佩戴护腰、护颈或穿弹力袜,以减少旅途中不适。
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(NHLBI)建议:长途飞行(超过4小时)会使静脉血栓栓塞症(VTE)的患病风险增加一倍以上。
到站前的“唤醒”仪式
在列车或飞机即将到站时,提前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,有助于唤醒身体,减少下车时的不适。
-
全身拉伸:在座位上伸展四肢,做一些轻微的拉伸运动,帮助放松肌肉,促进血液循环。
-
腿部活动:双手扶着前面的椅背,交替抬腿,做一些腿部活动,帮助激活下肢肌肉。
-
起身准备:在准备起身前,先将身体微微前倾,双脚平放在地面,利用大腿和臀部的力量,缓慢而稳定地站起,避免突然用力导致不适。
美德瑞健康提示
坐高铁、坐飞机,下车时站不起来,多半是久坐惹的祸。提前动一动、行程中勤活动,能让你落地那一刻“脚下生风”,而不是“僵在原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