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例突破:美德瑞骨科中心一次肱骨髁间骨折外固定翻修术的重构实践
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背景下,骨质疏松引发的复杂骨折愈加常见,而高龄患者在术后康复中的配合难度与并发症风险,也对骨科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。面对一次手术后意外导致的骨折再移位、内固定装置失效,以及合并心理障碍等重重挑战,北京王府医院美德瑞骨科中心通过全面评估、创新手术技术和细致的照护,成功完成了医院首例跨关节组合式环形外固定支架手术,为患者重新争取到康复的机会,也为类似高龄复杂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路径。
从“无解”到“可解”:专业系统应对“二次失败”困境
接受此次手术的患者,此前接受的手术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内固定治疗,术后因螺钉松脱,钢板失效导致骨折再次移位。此类术后再移位不仅会再次出现疼痛、畸形,还会影响骨折愈合并对其关节功能造成不可逆影响。在此情况下,常规治疗路径几乎难以为继:残存骨碎块难以再次进行钢板固定、骨质疏松也严重限制内固定的稳定性、术后心理状态干扰康复执行……在这样多维度的临床“僵局”中,手术路径的选择变得极其关键。
美德瑞骨科中心始终坚持集团内部疑难病例讨论制度。针对此次疑难复杂病例,由集团专业从事骨外固定技术三十余年的资深专家石文元主任指导,融合其多年骨外固定临床经验、影像评估与风险控制逻辑,摒弃“机械化路径复用”,转向更具适应性的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方案。这是一次兼顾稳定性与康复灵活性的手术策略,也是在尊重高龄患者心理状态与功能需求基础上的技术响应。
精准设计,兼容重建与康复
此次采用的外固定方式结合了环形结构与多平面固定理念,对肱骨远端多个骨折面进行定点支撑,同时通过髁部环状支架与外侧连接杆的组合,打通了从术中复位到术后功能调节的完整路径。其意义在于:
- 稳定固定,有效避免二次移位造成的疼痛加重与结构破坏;
- 跨关节设计,为术后肘关节功能康复留出“缓冲空间”,可随患者状态调整固定强度,保护关节功能;
- 动态复位理念,通过多种针线配置提升复位精度,对骨质疏松患者更具适应性。
美德瑞骨科中心专家团队通过术前方案的多轮模拟与结构演算,结合多年对外固定力学分布的积累经验,保障了手术精度与术后稳定性。在手术完成后,患者肘部畸形明显改善,疼痛快速缓解,局部血供与感觉正常,术区维持良好愈合趋势。
骨科治疗,技术之上是信任与托付
在这场高龄骨折翻修的治疗过程中,美德瑞骨科中心始终坚持在标准化诊疗路径下,精准回应个体差异的理念。每一个手术方案的制定,不只是看病情怎么处理,更要考虑患者当下能不能承受、术后有没有办法配合。这位患者不仅高龄,还伴有严重的焦虑症,术后情绪波动大、康复配合度低。很多医院在面对这种“身体和心理双重挑战”的患者时,往往力不从心。而美德瑞骨科中心通过完善的评估体系和多学科协作,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,也真正为患者提供了心理支持和康复保障。
因此,美德瑞骨科中心并未将治疗仅停留在解剖结构修复,而是在术前沟通、术后回访、康复引导中形成一个“松弛但有结构”的支持体系。术后初期即安排固定支具、抗肿胀治疗,并持续通过患者状态调整固定架结构,既实现局部解压,也降低因心理负担引发的不适与拒绝治疗行为。
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,美德瑞骨科中心始终相信:骨科不是孤立于心理、认知与生活的“技术岛屿”,而是一种身心并重的系统性重建。
首例落地,是体系的成熟,也是边界的打开
外固定并非“替代方案”,更不是“无奈之选”。在美德瑞骨科医生集团看来,它是应对骨质脆弱、复发移位、结构复杂和患者依从性差等现实难题的有力解法。而支撑这一技术体系走向成熟的,是一个覆盖方案设计、材料配置、并发症控制与康复引导的完整链条。
作为北京美德瑞骨科医生集团医联体体系内“首例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后环形外固定架翻修手术“的全流程手术案例,此次手术的顺利完成,打破了基层医院在处理复杂翻修病例中的技术边界,也验证了美德瑞骨科医生集团“专科+医联体”模式下技术下沉、能力共享的可行路径。
石文元主任表示:外固定技术并非孤立的操作技巧,它更需要一整套支持系统:术前影像评估精度、支架结构个体化设计、骨质评估与固定应力调控、术后调节方案预案、并发症监测机制……这一手术的落地,意味着上述体系在医联体基层医院首次实现了临床闭环验证。
此次手术不仅为该名高龄患者解决了一次治疗困局,更体现出美德瑞骨科医生集团在复杂骨折再治疗、骨外固定系统构建、人文关怀体系落地等多维领域的能力,也为基层医疗类似病情的骨科患者提供了更可及、更有温度的解决通路。